其二,特色餐饮品尝。游客既然下乡赏花,饭也可在村里吃。如今生活水平高,城里什么好东西都吃过,稀罕的是特色乡土菜。在纳灰村大榕树下,郭守会夫妇开了家饭馆,经营布依族传统美食。油菜花盛开这段时间,每天有400多人就餐,年纯收入13万元。梨花村特色餐饮则更绝。梨花村村民以梨花为食材,琢磨出十多种美食——炒梨花、梨花鱼、梨花扣肉、梨花肘子,名目繁多,让人眼花缭乱。连茶水也是梨花沏的,堪称名副其实的梨花宴。梨花宴大受欢迎,清明小长假还没到,村民勾振兴家的饭馆200个坐席,全被预订一空。
其三,乡村民俗体验。纳灰村谭达文开了家手工纺织体验馆,摆上老织布机,免费教游客织土布。每天游客络绎不绝,他的土布服装生意越做越红火,一年纯收入六七万元。梨花村勾振兴对自家15亩梨园动起了心思。他的妙招是农耕文化体验:种一棵梨苗,收费65元,赠一顿梨花餐;认养古梨树一棵,每年收费1600元,秋后赠全树果实;树下红薯,每分地年认养费1200元。“客人花钱替我种果树。秋后挖红薯,把土都挖松了,等于帮我翻地!”勾振兴不无得意地说。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休闲农业处处长邵建成说,全国田间花季游规模、效益究竟有多大,农业部门尚未专门统计,但相当一部分农业休闲与其有关。而据农业部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休闲农业聚集村达9万个,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3.3万家,农家乐已超150万家,接待游客超过9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2700亿元,带动2900万农民受益。
芳菲长留香
最近几年,田间花季游异军突起,发展势头强劲。作为新生事物,问题仍不少,亟待集思广益,富矿深挖。
花期短,留不住客,生意难做大,是各地普遍反映的问题。
“每年花期只十来天,除了秋后采摘旅游,一年里其他时间,村里几乎没人来。本地旅游资源单一,赏花只一两个小时就够了,来客都是一日游,不住宿。要是能开发别的旅游景点,把客人留下来住宿就好了。”梨花村党支部书记刘有志说。全村有300多农户,注册“农家乐”的有几十家,经营得不错的只有十多家。其他的都没做起来,更甭说做大。梨花村年接待游客13万人次,虽然人均纯收入1万多元,但效益还是不令人满意。
为服务赏花旅游,人为再造景点,效果恐不理想,投资风险太大。较可行的方案是整合资源。庞各庄镇旅游管理科科长计美香说,附近有草莓园、航天教育基地等资源,目前镇上正在整合,将来有望实现两日游。
令不少地方苦恼的还有基础设施。“虽然水泥路已经修到村里,但是田间还是土路。春天雨水多,田间小路泥深陷脚,游客赏花很不方便。村集体、村民修不起路,最好是政府掏钱。”一位村支部书记说。田野观光线路长,修水泥路耗费很大。据黔西南州农委主任莫武安介绍,仅硬化万峰林纳灰村四个组田间公路,投资就达30万元。
田间观光路修好又如何?纳灰村地处万峰林景区,四季游客不断,基础设施利用率高。梨花村水泥路铺进果园,私家车进出方便,但除了清明观花、秋后采摘短短几十天时间,其余绝大部分时间只能闲置。
斥巨资建成的基础设施,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闲置,实在可惜。并非所有乡村都有多种旅游资源可供整合,较可行的办法是,避免同质化,合理种植多种作物,错开花期。一年四季,花开不断,则游客不断。
再就是深加工问题。为提高品质、产量,果农年年都要疏花。花开花落,化作泥土,令人痛惜。能否将多余的花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浙江省长兴县种植红梅1.2万亩的“梅花大王”吴晓红,发展梅花游之余,尝试提炼香精,经数年攻关,近来终获成功。一吨鲜梅花,可提炼梅花精膏1.1公斤。产品一经问世,国内外订单纷至沓来,回报丰厚,值得借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有果园1.8亿亩,油菜籽种植面积达1.1亿亩。发展田间“春花经济”,可谓空间无限!
推荐阅读: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