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蓝的天空,朵朵的白云,武汉市区晴朗通透的天气明显增多。记者陈卓 摄
中国园林网4月22日消息:去年,武汉全城谋划武汉2049;今年,起步2049,向着远景发展战略所确立的目标和理念,武汉市梳理确定了40个重点督办事项。至昨日《武汉2049》首发,全部事项已逐一分解到数十个政府部门,细化为上百项具体工作。
从2014到2049,35年长河不过一瞬。
好的谋划需要这座城市一年一年,一项一项,几代人的接力奋斗,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久久为功。”
标准的追问——
这是否是大城作为?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提出:2020年前,是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长阶段;2030年前,是国家中心城市的成熟阶段;2049年前,是世界城市的培育阶段。
这是一个目标,也是一种标准。它无声地提醒你:我们所做的,是否是武汉这样一个大城应有的作为?
昨日,记者采访多名政府官员,谈及武汉2049战略谋划的影响,大家首先提到这一点。
武汉地铁建设,今年9条线路同时在建,至2017年1、2、3、4、6、7、8号线全部开通,武汉成为一座真正的地铁城。而按武汉第三轮轨道交通规划,2014至2020年将有16条轨道交通开进新城区。与此同时,“三环十三射”城市快速路网正加速建设,今年底二环线“画圆”,区间内任意两点30分钟畅通。
藉此,武汉目前已有的8座桥(隧),加上在建和年底将开工的,13座桥隧变长江为通途。
工地上看未来。“我们构建的,是一个能承载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大底盘。”
34年前,两院院士吴良镛参与2000年的深圳规划,当时全体专家为深圳拟定了高中低三个标准的方案:低为30万人,中为50万人,最高为80万人。最后,众人“大胆”解放了一次思想,选择了最高人口规模80万的方案。结果——2000年深圳常住人口规模达到了870万。
在《武汉2049》首发式上,武汉大学伍新木教授转述了吴院士亲口对他讲述的这则故事。“武汉2049的命运,会不会成为35年之后第二个深圳方案,远远被现实超越呢?”伍新木认为,只要1000万武汉人一起持续努力,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