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绿道郊野道段“塘野蛙鸣”景观旁,一处鸟类栖息地。
中国园林网11月30日消息:再有一个月,世界级绿道——东湖绿道就要揭开神秘面纱了,除了人们在期盼着,还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也在观望着,因为在这条28.7公里长的绿道中,还为东湖上百种野生脊椎动物规划了13处“动物通道”。这是武汉城市道路首次为野生动物预留通道。
11月22日起,记者多次来到正在施工中的东湖绿道,步行10余公里探访这13处“爱心通道”,这里将向市民展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如何在这片乐土和谐共处。
生物通道只能让动物知道
13处通道功能设计各不同
东湖绿道全长28.7公里,串联起东湖的磨山、听涛、落雁三大景区,包括湖中道、湖山道、磨山道、郊野道4条主题绿道及4处门户景观、8大景观节点等。
11月25日,记者来到郊野道的施工现场,在汤菱湖一处新修的绿道边,看到了一处已建好的生物通道,若不是工人指点,旁人几乎无法看出就在路边十几米的岸边隐藏着一处生物通道。这个通道是用工程水管联通汤菱湖和一处内湖,内湖里还有大片已枯萎的荷叶。负责现场施工的中国一冶环东湖绿道施工总承包项目部部长占涛说,这个通道是专为鱼类服务的。“这个内湖食物丰富,是青蛙、鱼的‘粮仓’,丰水期时,外湖水漫过原先的湿地与内湖连成一片,许多东湖的水生动物得以进入内湖觅食,一些以这些水生小动物为食的鸟类也就跟着聚集到这一片‘聚餐’、栖息。”
占涛说,湖边新修绿道后,原来的湿地变高,需要在绿道下增设一个“动物通道”,让原来的动物“生活”照旧。别小看这条管道,为减少人造痕迹及日后游人对动物的干扰,施工方花了不少心思。在管道的出入口两端,修得与湖的水岸线一样平,洞口上方铺盖了和周边一样的草皮。所以人站在绿道上,只能看到一处稍有隆起的草皮,根本发现不了这里有个洞口。“根据规划方案,动物通道原则上‘不破坏景区自然环境,保障动物无障碍通过,兼顾湖泊水体调节功能’,简单说,这些通道不能让游客一眼看得到,只能让动物知道。”“这样的通道共有13处,全部分布在郊野道上小动物迁徙的地段。”东湖绿道规划主创人员、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规划师曹玉洁介绍,因为湖中道、湖山道、磨山道,都是在现有道路条件下改造的,而郊野道是整个东湖绿道中唯一全新修建的,需要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曹玉洁说,13处“动物通道”主要选择东湖与鱼塘湿地、东湖与农田、东湖与林地等生态板块连接的湿润区域,因为这类栖息地有严重依赖水体、活动能力差的两栖类、爬行类动物活动。13处通道功能也不完全相同,有为水生动物预留的,有为鸟类预留的,有为陆生动物预留的;有的在湖边,有的在山坡上,有的在丛林中,有的是在没有遮挡的开阔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