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栽成功的宜昌黄杨
丰都车前
荷叶铁线蕨
浙江园林网12月12日消息: 1994年,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水电工程开工建设,同样令人瞩目的还有库区珍稀植物的保护工作。
弹指间11年过去了,三峡工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啧啧称叹的奇迹。那么,这些令人牵挂的珍稀植物的现状如何?记者在坐落于武汉东湖之滨、磨山南麓的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欣喜地看到,这些珍贵的物种不但没有消失,而且先于三峡工程的施工,顺利地“移民”到武汉,发展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大家族。
珍稀物种频频告急
植物保护争分夺秒
由于人类无计划无节制地向自然界索取植物资源,致使许多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据估计,全世界有五六万种植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物种一旦灭绝,就不可复得。而且,一个物种的消失,常导致另外十至三十种生物的生存危机。
地域辽阔,植物资源丰富的我国,目前有三千多种植物处于受威胁或濒临绝灭的境地。为保护生态平衡,我国相继建立了400多个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就地保存那些野生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同时在不同地区的植物园、树木园、种植园内,迁地保存并繁殖了部分珍稀濒危植物。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承担着华中地区濒危珍稀植物保护的主要工作。三峡库区是其重点研究地区之一。50多年来,该园一直进行着三峡库区植物种类、生境特点、分布范围、生长状况、受威胁情况等方面的摸底调查,掌握了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学、植物生态学、植物资源学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据不完全统计,三峡库区有植物6388种,其中珍稀植物47种,库区特有植物37种。三峡工程对植物的影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影响,如淹没导致植物湮灭或物种消失;二是间接影响,如城镇建设、道路修建、移民的二次开发等,对植物的生长甚至生存带来不利影响。
科考工作险象环生
艰辛成就植物伯乐
所谓珍稀濒危植物“克隆”,正式名称是“三峡库区珍稀植物引种栽培与回归大自然研究”。它是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承担的一系列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项目的总称。摸清家底,是保护工作的第一个环节。
每年春秋长江的枯水季节是植物考察的旺季。沿长江两岸,蜿蜒曲折的水路是工作人员的必走之道。武汉植物园濒危植物研究所吴金清博士,给记者讲述了科考过程中的惊险历程。
由于要尽量地贴近江水两岸的悬崖峭壁进行植物调查和取样,在考察淹没于水位下的植物时,坐木船是最经济、最方便的交通工具。而简易木船的危险性也很大,往往一阵风浪就可以将其掀翻。一次,一艘千吨巨轮行驶时打出的浪,差点打沉木船。船里进水淹没了科考人员的双脚,大家惊慌失措,使得木船颠簸得更加厉害。幸亏经验丰富的船家大喊镇静才稳住了阵脚。
三峡库区地处川东、鄂西,崎岖的山路也给科考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2000年隆冬,吴金清带领3名科考人员到巴东堆子乡引种。由于山路狭窄,只有农用车才能去,在出山的路上,农用车一路颠簸,在一个转角处,突然轰的一下倒在了崖壁上。大家下车一看,吓出一身冷汗:农用车靠内的后轮跑掉了,外侧就是万丈深渊……
科考人员告诉记者,考察多是坐着当地人称为“蹦蹦车”的三轮车进山的,有的山路蜿蜒让你根本无法看到前面的路况,在转弯处与对面来车相撞的事故已经出现了好几次。每坐一次“蹦蹦车”,全身的骨架就要散一次,身上、头上全都是灰。
为了接近原始的生态环境,科考人员必须背着厚厚的专业书籍,拿着挖苗工具,徒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考察。上陡坡,趟河水,从清晨到深夜,一走就是一天。山里的冬天来得特别早,有时遇上大雪封山,科考人员在与世隔绝的深山里,一呆就是数月。